天兔來風來襲前,蚵民頂著大風在清晨五點下海,進行「柵墘」捕魚。
每年入秋後直到清明時節,為金門石蚵的產季,在石蚵尚未成長採收的時節,蚵民們就從事一些簡單的灘際捕撈,這些捕撈活動與採蚵相同,必須掌握潮水時間,並在短短的兩三個小時內完成。
「柵墘」是透過潮水漲退的變化捕魚,蚵民們會在前一次漲潮前,在低潮線架設起漁網上百公尺的魚網,待下一次漲退,魚群便會被困在魚網內,這時就可下海捕捉。
這種方式需要由一群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,因此也形成的一種彼此約定的信用團體。下海後所有人一起工作,第一件事要檢查網具下方是否用蚵石壓好,免得魚隻漏網而逃。
這種方式需要由一群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,因此也形成的一種彼此約定的信用團體。下海後所有人一起工作,第一件事要檢查網具下方是否用蚵石壓好,免得魚隻漏網而逃。
完成檢查後便開始在淺水灘中徒手捕捉,是一種相當原始的抓魚方法,但也要眼明、更要手快,否則無法在漲潮前完成魚貨收成。
海水退到網具後,確定灘地沒有魚貨,蚵民便會將魚網收起,防止潮水破壞網具,也避免對海洋生態造成破壞。
最後這群蚵民們,會將每個人所捕獲到的漁獲集中裝簍,待上岸後平均分配。由於是沿岸的捕魚方式,因此多數為中小型的魚,偶爾運氣好一點,才會遇上大魚擱淺在攤上,大型魚會在上岸後切塊均分。
「柵墘」一詞為閩南語發音,是一種眾人通力合作與付出,在彼此互信與均分的原則下,蚵民群聚所形成的一種魚撈方式,在金門其他養蚵海岸,也同樣有這種捕魚方法,另有一種「到幫」的名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