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+

 

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

【舌尖上的金門】安籤-安籤仔水 摃扁擔刀

安籤是番薯的副產物,金門因為土地貧瘠,農作物種植不易,番薯自成為四百年來金門人最重要的食糧作物。在過去貧窮的戰爭年代,不一定有大米可吃,但總有自產的番薯、安籤可果腹,因此金門話有時到時當擔,無米煮安籤湯」。

大量種植的番薯收成後,為了能延長保存的時間,在古早時會將番薯去皮銼成籤狀或片狀,然後披曬在大埕上,曬乾後成為番薯籤(金門人稱安籤)、安脯。

曬乾的安籤滋味並不如新鮮的番薯那般甜美,苦澀中帶有些許的甜味,也恰如那年代金門人的感受,艱苦而知足。
  
番薯刀仔是削番薯皮的利器,這種小刀具型狀如榕葉,十多公分的長度,加上一截短圓木柄,手握著削皮好施力,而末端的尖狀,則方便把番薯凹處中的泥沙或腐朽、蟲蛀的部分挖掉。
 
銅銼是將番薯銼成「籤」的工具,是用一片長方形的銅片,在上面打下一凸一凹的裂縫,再使凸出的部分上浮成洞,每排各打入若干個洞,大銅銼大致都是五排排列。另一種銅銼則是將番薯銼成片,是用來製作安脯的工具,若是更大量生產安脯,還有一種安脯椅的工具。
  
另外有一種大型銼安籤的工具,只要將削好皮的番薯往機器上倒,轉動把手就可以把番薯銼成籤,這工具也叫菜銼。

安籤這食物在金門古早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,因此跟安籤有關的俗諺也不少。日本人當年要在金門建機場,百姓們喝安籤湯,卻還要忍受日軍的壓榨,而安籤仔水清如水,喝完卻還要扛起扁擔上如刀般的粗活,因此有了「呷安籤仔水,摃扁擔刀」形容當年的心酸。
 
早期金門生活清苦,平日就只能以安籤湯度溫飽,但是有客人來總要表示一些心意,會在安籤湯中放點米粒來款待客人,「安籤撒米人客糜」道出了過去金門人生活雖然困頓,但總會拿出最珍貴的來招待賓客。
而安籤在現代生活中已經慢慢失去了重要性,鄉下村落多少還見得到務農人家銼安籤、曬安籤的場景,那番澀裏回甘的氣味,依然值得細細的回味品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