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+

 

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

【芳草金門】唇形科-寶蓋草

寶蓋草(Lamium amplexicaule L.),唇形科(Lamiaceae)。
寶蓋草又名抱莖葉、野芫麻、珍珠蓮、接骨草,蓮台夏枯草,為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,植株高10-50公分,是唇形科野芝麻屬中的一種。
寶蓋草莖基部多分枝叢生,上升,四棱形披倒生疏毛,常帶紫色。莖下部葉具長柄,向上漸無柄,抱莖,葉片腎形或近圓形,先端圓,基部心形或圓形,邊有圓齒或淺裂,頂部的齒通常較其餘的為大,兩面均被細毛,上面暗橄欖綠色,下面稍淡,兩面均疏生小糙伏毛。
 輪繖花序6-10花,其中常有閉花授精的花;除基部一對葉外,其餘葉腋部均有花,花外被長毛;花萼管狀,裂齒5,長而錐尖;花冠紫紅色或粉紅色,管部細長,近直立,內無毛環,上唇亦近直立,長圓形,稍盔狀,下唇平展,有3裂片,中裂片倒心形,先端有深凹;雄蕊4,與花柱近等長,均內藏,花藥平叉形,有毛。花盤杯狀,具圓齒。子房無毛。
 
小堅果倒卵圓形,具三棱,先端近截狀,基部收縮,長約2毫米,寬約1毫米,淡灰黃色,表面有白色大疣狀突起。花期3-5月,果期7-8月。
寶蓋草在日本是很常見的野草,當地春天有吃著「七草粥」的習俗,傳統的七草指的是芹菜、薺菜、鼠田草,鵝腸菜、寶蓋草、石龍芮和白蘿蔔,寶蓋草就是其一,日本人相信吃了可以延年益壽。寶蓋草也曾出現在大長今劇中:「開紫花的寶蓋草是一種治療吐血和止鼻血的藥材,與水芹、薺菜、鼠麴草、賽繁縷、蕪菁、蘿蔔一起,並稱為春七草。」七菜的歷史可追溯至兩漢魏晉時代,起源於中國南方,據南朝學者宗懍的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,當時「人日」(正月初七)是一個重要的日子,以7種蔬菜切碎混在一起煮成羹 ,據說可清除邪氣、百病,亦是祈望來年大豐收。
寶蓋草常見於金門田野荒地中,但在台灣極為稀少,農委會林務局根據IUCN物種保育等級評估表(1994)保育等級描述為完全滅絕(Extinct)。本種最早由奧德漢1846年3、4月間採自淡水(Ohdham 356, K)。今已不存於臺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