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洪武江夏侯周德興嘗登太武而留下:「帝典王猷,海外傳一肩行李;龍樓鳳閣,空中起百代文章。」並在山中建了塔影映海而名的「倒影塔」,為江夏侯周德興在洪武廿年在金門建造三座古塔的其中之一。
倒影塔位在太武山中,是太武山十二景之一,在黃琇太武山十二奇記提及:「其尤奇者,巖之傍,石塔崇巍。塔在太武之中,流形飄影,倒出東海之外;影之所及,魚屏其跡,斯不亦怪特奇偉之觀乎?」描述了倒影塔每當夕陽西下時,長長的塔影倒映在海面上,總吸引許多魚群爭相游到影子中的奇景,古塔也因此而得名。
倒影塔之奇,過去也讓許多文人多所著墨,明代洪受就留有:「筆尖撐破太虛空,影落寒江何處逢。可是化龍蹤跡隱?月明孤嶼照漁翁?」的詩句,而清代林樹梅也在所著的《太武山十八詠》中寫下:「塔影壓滄波,反照射巖樹。顛倒非神通,理惟靜者悟。」
然而位在最高處的倒影塔,卻是幾經波折後,才又重新的立於太武山上,民國六年「倒影塔」因大風受損,隔年又因地震而傾圮,民國二十五年在地方士人林乃斌等人倡議重建,民國四十八年因倒影塔附近的砲陣地遭共軍砲及,在軍事考量下遭國軍拆除,民國九十四年才又在原址復建。
兩次重建倒影塔留下的碑記。
重建倒影塔碑記
太武山之有倒影塔不知建自何時,其可知者當為有明初葉物。據志載:「山有十二勝景,塔占其一;塔影倒海,游魚屏跡。明代鄉先正多有紀詠,則明中葉者有塔審矣!」山距海七、八里而遙,塔在山之巓;並影乃及於海上,或云「塔影朝陽」,故名「倒影」,是則奇矣。顧余謂數百年巍然長存,繫人心之仰止、作航海之標準,所關尤鉅,非僅以勝名也。民國五、六年間,大風地震,塔亦就圮。丙子秋,鄉人士倡募經營,即舊址而重建之日。甚至頂凡七級、高丈八有奇。循級而登其巓,縮全島於一覽,儼中流之砥柱,洋洋乎大觀也。董其事者蔡嘉種、許維舟、林乃斌、王廷植、林燕貽、何肅牆、陳智澤、王金鎮、蔡曉東、陳慶珪、張雲瑤、○安○。輸以貲者陳廷○一百八十元、黃慶昌一百八十元、王金城一百元、陳清吉一百元、吳光杆五十元、張延四十元、何肅牆二十元、林希白五七元、林聖州皆有造於斯塔。工既竣,乃記其巓末如此。
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夏月里人 林乃斌 識 陳慶珪 書
重建倒影塔碑記
太武山之有倒影塔不知建自何時,其可知者當為有明初葉物。據志載:「山有十二勝景,塔占其一;塔影倒海,游魚屏跡。明代鄉先正多有紀詠,則明中葉者有塔審矣!」山距海七、八里而遙,塔在山之巓;並影乃及於海上,或云「塔影朝陽」,故名「倒影」,是則奇矣。顧余謂數百年巍然長存,繫人心之仰止、作航海之標準,所關尤鉅,非僅以勝名也。民國五、六年間,大風地震,塔亦就圮。丙子秋,鄉人士倡募經營,即舊址而重建之日。甚至頂凡七級、高丈八有奇。循級而登其巓,縮全島於一覽,儼中流之砥柱,洋洋乎大觀也。董其事者蔡嘉種、許維舟、林乃斌、王廷植、林燕貽、何肅牆、陳智澤、王金鎮、蔡曉東、陳慶珪、張雲瑤、○安○。輸以貲者陳廷○一百八十元、黃慶昌一百八十元、王金城一百元、陳清吉一百元、吳光杆五十元、張延四十元、何肅牆二十元、林希白五七元、林聖州皆有造於斯塔。工既竣,乃記其巓末如此。
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夏月里人 林乃斌 識 陳慶珪 書
倒影塔整建碑記
夫太武山雄偉莊厚,崚嶒皆石山顛,倒影塔者係七層實心,形制高五點七六公尺,狀呈八角形,為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一三八八年,江夏侯周德興始建。有明一代海權思想沛然昌盛,是時非機械時代之海上航道,須沿循島嶼外緣,傳船工賴此並傳習前人所示航道,參據簡略輿圖經商,威武海上稱便。巍立峰頂稜線之倒影塔更是俯瞰金門海域,供南北舟楫航行之指標。蓋以山川秀麗石塔崇峻,自有明以來,形飄影倒魚屏其迹,是故文人雅士羈旅從遊,佳作傳唱史不絕書。此塔鐫刻文峯聳秀四字,寄寓昌振文風之意,尤盼承繼過往二百餘年進士登第遍地科甲之盛緒,寄興文於後世,著公益於立即。是故寶塔崇巍又屬器用不凡。民國七年其因地震之故塌毀,廿五年秋重建,翌年夏完工,惟落成後有謂將成日敵轟炸之目標,旋遭拆除,幾般興頹情牽數世,金門縣政府為紹承歷史風華,爰乃葺復僅餘之石塔構件重建復原,即於民國九十三年,公元二零零四年孟春鳩工施建,同年初秋告竣。祈冀金門三塔長佑浯島,再開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之盛世。殷願彌懷值茲藏事特為記勉。
金門縣長 李炷烽 敬泐
浯州後學 唐敏銳 敬書
中華民國九十三年歲次甲申季秋吉旦
民國廿五年重建的倒影塔高丈八,塔凡七層,塔頂正面刻有「文、峯、聳、秀」四字。現今所看到的倒影塔,部份為國軍拆除時留下的舊石件,部份則為後來依原樣重建,其中塔頂的除「文」外,「峯」、「聳」、「秀」均為舊有的塔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