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當時序入冬、寒流來襲,大批的黑衫軍從北方南下,以V型隊伍壓境金門,並佔領水邊的木麻黃林夜棲。
唐代詩人杜甫《戲作俳諧遣悶》詩之一:「異俗吁可怪,斯人難並居。家家養烏鬼,頓頓食黃魚。」詩中所稱的烏鬼,有人即指其為鸕鶿,也是四川人所稱的漁老鴉。
鸕鶿又稱老鴨、黑魚郎、魚老鴨、魚應,是金門冬季為數最龐大的一群過客,每年約有8000~10000隻鸕鶿到金門渡冬。
鸕鶿全身羽色為黑色,帶點深灰藍,喉部圍了一圈白圍巾,雙頰的皮膚呈現鵝黃色。
如同杜甫詩中描述一般,鸕鶿算是鳥界中的捕魚高手,中國大陸漁民馴養鸕鶿幫忙補魚,因此也才有杜甫詩中"家家養烏鬼,噸噸食黃魚"稱號。
每年10月下旬入冬之時,便從中國北方甚或是更遠的俄羅斯,越過長江南下渡冬,直到隔年3月氣溫回暖後,再飛回遙遠的北方。
而這群遠方來的嬌客,選擇了金門成為他們生命中第二個家,古寧頭慈湖、山外的太湖、小金門的陵水湖、西湖等地的木麻黃林都雀屏中選,成為鸕鶿在金門的夜棲地。
夜晚的鸕鶿選擇在木麻黃林夜棲,一到白天便一批批的飛往魚蝦豐富的廈門海域覓食,累了便在海面沙洲上稍事休息,等到夕陽西沉黃昏之時,再以浩大聲勢回到夜棲地,因此有人戲稱,在過去冷戰軍管戒嚴時期,兩岸尚未開放三通,"人未通、鳥早就通了"。
而鸕鶿的停留,也讓金門冬季的傍晚,每天都能上演一齣精彩的鸕鶿歸巢秀,其中又以搭配日落美景、古寧頭慈湖的鸕鶿回巢最為壯觀且富有意境。
鸕鶿在金門留下的另一項足跡,便是金門雪景,大批的鸕鶿在夜棲林上留下的糞便,卻創造出帶著北國風情的金門雪景,其中山外太湖的鳥造雪景,更是不得不來造訪的美景。
冬天的金門,雖然寒風刺骨,但有了這批嬌客的到訪,讓冬天的金門更有看頭。
觀鳥指引:古寧頭慈湖及烈嶼西湖、陵水湖的木麻黃林為主要的夜棲地,山外太湖人工島亦有少數族群,約在冬季傍晚五點為鸕鶿歸巢,可至慈湖觀賞落日餘暉的鸕鶿歸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