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+

 

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

【童趣金門】認識金門 發現後浦 回到童年迎城隍

後浦,位在金門西南隅,是一個饒富歲月刻痕的歷史小鎮,自清康熙廿一年(西元1682年)總兵陳龍將鎮總兵署自金門城遷到後浦,這座城鎮遂逐漸成為金門的政經中心,有著豐富的人文史蹟,唐代創建的靈濟古寺,表旌邱良功母許氏節孝的貞節牌坊,原為明才子許獬書房「叢青軒」的總兵署,具有南洋風格的模範街,以及錯落於巷弄中的閩南古厝與中西融合的番仔樓,跨越地域、年代的元素都薈萃於這個歷史小鎮裡。
「有庄頭就有土地,有城池就有城隍」後浦自清康熙廿一年總兵署移駐,已走過335年的歲月,而相傳當時城隍爺也隨之從金門城的古地城隍廟分香而至,司職後浦城內善信的生死善惡。清康熙二年(西元1663年),為防明鄭餘黨勢力崛起,清廷在閩粵等地厲行禁海遷界令,浯島遍處無不毀城墮屋,後浦城隍廟亦廢於時。直到清嘉慶十六年(西元1811年),金門鎮左營遊擊文應舉倡議重建城隍廟,在集眾人之志下,城隍廟歷時一年九個月重新建於後浦,成為境內信仰中心,四月十二遷治之日,旌旗飄揚、鑼鼓喧天,境眾簇擁神輦歡喜迎城隍。
《大綠班‧迎城隍》
自信源於對自我的認識,文化傳承從校園開始。金城幼兒園大班這學期以「美麗的金門」作為學習探究主題課程,各班從巨觀的金門概念開始發展,實際走進社區親身體驗,結合金門的在地文化特色,老師們帶領幼兒園小朋友透過麵線、貢糖、鋼刀的製作體驗,來瞭解金門在地的文化特色,也隨著教學討論的衍伸,各班逐漸由金門總體的概念走入社區文化的探究,更深入的去認識及發現自己居住的後浦小鎮,在老師用心地帶領孩子感受在地文化下,走訪了小鎮的街道、引導小朋友進行小鎮故事的討論,並透過實作等方式呈現金門之美,文化的印記在所有老師的用心安排下,一點一滴深刻地烙印在孩子們的心中。
《大桔班‧龍神太子》
鑼鼓聲響,旌旗飄揚,神輦擺盪在巷弄裡,農曆四月的後浦小鎮一片忙碌,一片熱鬧,迎接一年一度宗教文化盛事-後浦迓城隍。而城幼大班的小朋友也感染到這樣的氣氛,為展現一整個學期的學習成果,結合「美麗的金門」的學習主題與這場年度的宗教文化盛事,將「迎城隍」成功熱鬧的搬上舞台,作為最後的統整活動呈現。
《大紅班‧驚豔》
在這場屬於小朋友的「迎城隍」陣頭表演裡,小朋友拉紅綵、扛著大鑼、執事牌,為活動揭開序幕。緊接著大綠班以「十二婆姐陣」及「八家將」展現出陣頭特色;而大桔班所帶來神龍太子,將動感及活潑的舞步,加入迎神時扛輦抬轎的熱鬧氣氛,讓孩子們一起共同感受迎城隍的節慶氣氛;大紅班帶來的驚艷組曲,更以鏗鏘的鼓聲及動感的舞蹈,撼動在場的所有觀眾;化身為可愛保庇三太子的大黃班小朋友們,搖頭晃腦扭一扭,熱鬧的舞曲與輕快的舞步,共同祈求眾神明的保庇;大紫班以傳統的跑旱船及蚌殼精打頭陣,帶出廟會慶典的歡樂氣氛;最後出場的大藍班小朋友,在「貞節牌坊的異想世界」中,激盪出小朋友對貞節牌坊的想像,更娓娓道出貞節牌坊的故事裡,堅強的母親與勇敢的孩子,生命中的磨難昇華成大愛的光明。畢業班成果發表會的尾聲,大藍班更以番薯情這首歌作為終曲,歌聲中述說著先祖在蕃薯田裡的辛苦耕耘,收穫蕃薯心的香甜,蕃薯情一代一代的傳承綿延,都是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榜樣和典範,而這塊土地上的事,那些關於金門、屬於後浦的故事,也必須代代傳、代代湠。
《大黃班‧大家來保庇》
《大紫班‧金門傳統陣頭之美》
《大藍班‧貞節牌坊的異想世界》
聯合國和平使者珍·古德博士:「唯有了解才會關心,唯有關心才會行動,唯有行動,生命才有希望。」成果發表會上的迎城隍只不過是最後集眾人努力呈現出來的結果,但在課程中老師帶領小朋友探索及學習的歷程裡,已經讓這群小朋友對這塊土地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及認同。自信源於對自身的認識,唯有了解自己所生長的這塊土地,體會它的真、體認它的善、體驗它的美,未來才能自信地從這塊土地走出去。文化扎根從小做起,認識它從而認同它,最後付出行動來保護它,為它燃起希望的燈。而它,正是你我成長的搖籃-金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