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許現在的我們,很難想像當年要成就一條筆直、平坦的道路,是多麼艱困的一段篳路藍縷,路旁的壓路滾確默默的道出過去的那段艱辛。
金門伯玉路(中央公路)初建於民國41年,由時任司令官胡璉將軍主導率官兵修築,初期僅修築金城至榜林無名英雄像一段。民國46年胡璉將軍二度蒞金任司令官,才完成全線公路修築。除了當時參與修築軍官將士的血淚辛勞,壓路滾也是成就這條康莊大道重要功臣。
壓路滾前方的碑文如是鑴刻:
金門交通建設史蹟
民國四十一年,駐軍官兵感於交通不便,在司令官胡璉將軍之領導下,修建中央公路。當時機具缺之,築路工程皆賴人力;此「壓路滾」,為施工時壓實路基之唯一有效工具。今睹道路寬闊平直、緣蔭夾道,懷緬當年將士築路之辛勞,特將此「壓路滾」陳列,以為紀念。
金門防衛司令部誌。
中華民國八十年二月十六日。
胡璉將軍所著之「金門億舊」也娓娓道出那段艱困的築路史:「在開始修築時,官兵們以酒瓶擊土使平當作碾路機;由太武山肩石而來,又以石擊石地代替以後的碎石機;挖高墊低,都用肩挑,就算作推土機。
壓路滾前方的浮雕上,呈現的就是當時缺乏重機具的情況下,士兵以人力拖拉壓路滾以夯實路面。
以酒瓶擊土使平當作碾路機;由太武山肩石而來,又以石擊石地代替以後的碎石機。
而當時,更是不惜成本,在路機挖平夯實後,鋪設鋼筋水泥,所澆灌的水泥足足一公尺厚,抵過後來大小砲戰的摧殘。
而當時如此大費周章建設這條筆直的道路,有一說為這條道路預計做為臨時的飛機跑道,倘若機場遭受嚴重砲擊,即立刻將兩側木麻黃砍除,原本的車行通道就搖身成為戰備跑道。
而過去的篳路藍縷,在民國86年鋪設柏油路面後,當年國軍建設堅實的水泥路面,已被埋藏在瀝青柏油下,一旁的反空降堡也早已人去樓空,獨留斑駁的壓路滾,旅途中別再被遺忘了!
探索指引:位於伯玉路與瓊義路交叉路口,伯玉路上國校31反空降堡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