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+

 

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

【走入金門】古寧頭南山擎蚵體驗

一根根石條矗立在海上,肩負起許多討海人的生計。不同於台灣西南沿案吊蚵,金門是以花崗石條立於潮間帶,讓蚵仔附著生長,採收石蚵的過程稱為擎(鏟)蚵,是項耗費體力與考驗耐力的勞動工作。
未命名景1
金門許多海岸潮間帶,包含古寧頭南、北山、湖下、金城南門海、水頭、瓊林、及烈嶼上林海灘等都有成片石蚵田。軍管時期海岸線並不是隨便可以親近的,石蚵又是許多沿海村落的經濟來源,因此國軍在海岸邊都設有蚵管哨,並發給民眾蚵民證,憑證可下海擎(鏟)蚵。  
DSCN4118DSCN4119DSCN4117
現蚵管哨隨解嚴後都已撤守,南山蚵管哨內則成為神明居所,庇佑下海擎蚵的討海人。古寧頭海岸同時也是縣府規畫的鱟保護棲地,但該棲地受東北季風影響不宜鱟生存,每年放流上萬尾鱟苗,能存活者寥寥可數。  
未命名_全景1
金門的石蚵個頭雖小,但鮮甜美味,是在地相當重要的一項食材,不論是做成蚵嗲、蚵仔麵線、蚵仔煎,抑或是當成"擦餅"的配料之一,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DSCN4144DSCN4145
村民下海都會將手推車推到海邊,擎(鏟)蚵要準備的工具不外乎蚵鏟(鐵製扁柄,可將蚵從石頭敲下)、蚵篩(用來洗蚵)、竹簍或網袋、扁擔等工具。 
DSCN4151DSCN4152
下海擎(鏟)蚵的時間要看水流(潮水),漲潮稱為「淹」,退潮稱為「洘」,初一、十五潮差大稱「大流」,初八、廿三潮差小稱「小流」。遇到小流無法下海時,蚵民就將前些日子未剖的蚵拿來剖。 
DSCN4154DSCN4156
當地也有一句俗諺,十一月廿三、蔡端造橋水。」典故是來自於蔡端回鄉任泉州太守,為造洛陽橋,商請海龍王協助退水三日,以利建造橋墩,海龍王回以」字,也就是廿一日酉時退潮,這一退連退三日。因此蚵民遇到十一月廿三,雖然是小流,但仍然可以下海擎(鏟)蚵。
DSCN4157DSCN4158
蚵石立在比較接近岸邊的蚵民,水未全退就陸陸續續挑著扁擔,涉水下海準備工作了。
DSCN4161DSCN4160
蚵石離岸較遠的人則在岸邊抬槓、聊八卦,等待海水慢慢的退。 
DSCN4184DSCN4186DSCN4193DSCN4195
終於輪到我要下海啦!!可萬萬沒料想到水越走越深,走著走著就漫過膝蓋以上了。所幸現在已經是春暖花開的四月,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,這可怎麼受得了阿!! 
DSCN4194DSCN4201未名_全景1
古寧頭沿岸潮間帶,石蚵田的面積相當廣大,一下海我就已經分不清是東西南北了,不過蚵民們總是很清楚自己的蚵石在哪,但偶爾也有擎(鏟)到別人家的時後。 
DSCN4187DSCN4188
潮水漲退的關係,一到了自家的蚵石,必須爭取時間馬上開始擎(鏟)蚵,這是件不能停下來的工作。
DSCN4190DSCN4191
(鏟)蚵的方式有兩種,一種就像上面可愛的阿伯一樣,將蚵石整根拔起,放在一旁用蚵鏟敲擊,只能說這為阿伯真勇。今年清明的蚵大又肥,瞧阿伯擎得開心的勒!! 
DSCN4200DSCN4199
另一種方式就是直接敲擊立在泥灘的蚵石,敲下來再用手撈到蚵篩裡。 
DSCN4196DSCN4197
蚵篩的作用就是將沾滿泥巴的蚵,透過海水掏洗乾淨,洗的同時要將被魚或其他寄居蟹吃掉的空殼挑走,一個蚵篩的蚵量又稱為一洗。這項工作相當的費力,過程要彎腰抖動蚵篩,才能將蚵洗乾淨,體驗了幾次我就逃開了,汗顏"累"奔~ 
DSCN4203DSCN4210
洗好的蚵就可以到到竹簍或網袋中,裝滿之後就可以慢慢往岸邊挑。 
DSCN4253DSCN4255DSCN4261DSCN4264
擔的過程最困難的就是蚵石兩側的泥灘地,兩袋蚵的重量往往會讓雙腳深陷泥濘中,只能說真的是舉步維艱。
DSCN4305DSCN4306
一離開泥灘地,回到蚵田的海路後,雙腳就變得輕盈許多,各個都滿載豐收往岸上走。 
DSCN4307DSCN4309
這次體驗是跟姑姑、姑丈下海,完成我擎(鏟)蚵初體驗,非常不好意思沒幫到甚麼忙,更要謝謝他們一邊工作還要一邊跟我解說,從早上八點到近午十一點,努力了一上午成果也算不賴,兩簍加上兩個網袋跟一個蚵篩,看姑姑開心的滿載而歸,大滿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